【重走西北角】复刻烽火岁月 织就文旅新篇——“金延安”的传承与新生

漫步其间,革命时期的建筑风貌错落有致,红色文化元素随脚步次第铺展,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——这便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金延安旅游度假区。这座占地960亩的红色旅游综合体,以“镜像历史、写意延安”为核心理念,在40万平方米的多元业态空间内复刻着烽火岁月。自2019年开街以来,已累计接待游客2098.87万人次,它集“养、宿、体、智、娱、旅、研、教”于一体,让红色历史在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
金延安旅游度假区夜景航拍全貌 受访者提供

  场景再现:红色记忆的鲜活载体

  2025年7月,踏入金延安旅游度假区,脚下青石板路蜿蜒,似在诉说往昔故事。

  抬眼望去,城楼上“安澜门”三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,箭窗整齐排列,窗棂木色深沉。身旁的景区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吴学萍抬手示意说明:“安澜门始建于北宋,原名顺阳门,是镇守城池的要地。清朝时因洪水频发‘水推半个延安城’,重修后取‘安水镇澜’之意更名为安澜门。1938年日军轰炸延安时古城楼被摧毁,如今所见为重建。”了解这段历史,再看眼前遗迹,令人感慨万千。

  顺着她的目光转向不远处,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教堂地面投下斑驳光影,“它的原型是1934年建成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。1936年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会谈就曾在这里举行。”吴学萍指着天主教堂的尖顶介绍。如今,这座教堂被赋予新生命,让游客得以触摸当年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肌理。

  行至新华书店复原区,砖石外墙的厚重质感扑面而来,红五星题字在光影中格外醒目。吴学萍停下脚步,指着门楣上的标识说:“这处完全复原当年延安新华书店的布景,小到砖缝间距,大到陈列柜的样式,都参照了历史照片和档案记载。”她伸手轻触柜台边缘,“我们常说,复原砖瓦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让游客摸到这些老物件时,能感受到当年革命者在这里读书、议事时留下的温度。”


新华书店复原区以及主街相关建筑 马钰芊/摄

  科技赋能: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

  “金延安”以“文旅+”融合模式为核心,将现代科技巧妙融入非遗、餐饮、文创等多元业态,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游客。“文旅融合,关键是让历史可触摸。”吴学萍笑着阐释其设计理念。

  以延安精神为核心IP,景区融合现代科技与工匠技艺,实现红色精神符号的现代化转化,打造“延之有礼”文创品牌。馆内陈设错落有致,陈列着208余款原创产品。

  “这尊铜人胸前的红星按当年红军帽徽1:1复刻,全身铜色特意做旧处理,触摸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在时光中沉淀的分量。”文创馆讲解员刘欣指着展品介绍。谈及文创产品的创新性,一旁的00后陈同学分享道:“像这样把历史元素做成文创的方式,比课本里的文字更直观也更有趣。”


文创馆内红星照耀中国铜人陈列展示 马钰芊/摄

  沉浸演绎:活化历史与创新体验

  “金延安”的创新实践更体现在红色演绎的文化赋能上。景区运用AI、裸眼3D等新技术,通过“红色赋能+艺术升华”,活态化再现“延安记忆”,诠释和弘扬延安精神。

  谈及沉浸演绎,吴学萍来到演绎场地,“我们紧扣历史细节,打造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《延安保育院》和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《延安十三年》,从布景和服装都尽最大努力严格还原历史真实,希望‘延安记忆’能被更多游客亲眼看见、亲身感受。”吴学萍结合相关剧照向采访团介绍。剧场出口处,刚看完《延安保育院》的游客崔女士眼眶微红说:“表演太震撼了,尤其是孩子们合唱那段,眼泪忍不住就流下来了。”

  据吴学萍介绍,截至目前,两部剧目已累计演出5600余场,接待游客450余万人次。

 

《延安保育院》相关剧照 受访者提供

  回望处,城门楼剪影与现代楼宇相望,恍若时空对话。这正是“金延安”的动人之处,触摸过去,更懂得带着文化根脉走向未来。吴学萍说:“我们会持续创新激活红色基因,让‘金延安’不仅成为承载历史的精神地标,更能以鲜活表达打动不同群体,让红色故事生生不息。”